一场特别的主题团课:我们正青春,我们有担当
4月29日,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2020级少数民族预科班全体同学在孟宪承书院副院长、教工党支部书记苏振兴、团委副书记、辅导员赛依努尔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团中央机关旧址开展了一堂特殊的主题团课活动,研读党团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
参观展厅,了解共青团创建历史,提升家国情怀
淮海中路567弄,典型的上海老弄堂。百年前它是霞飞路新渔阳里,百年后的今天,这幢石库门小楼成为修缮一新、重新开放的“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预科班全体师生走进了二楼展厅。二楼展厅的陈列以“图文+实物展品”为主,五四运动时期的上海、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等内容,使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段历史。
“因为党的发展需要助手和后备军,所以指派了较为年轻的俞秀松、施存统等八人发起成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因此,我们说团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得以成立并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维吾尔族依孜努尔同学在展馆里给大家当起了讲解员。她还重点介绍了青年团发起人之一俞秀松的生平事迹,特别介绍了他在新疆从事革命工作的历史,并结合展厅的图文实物,让全体团员通过革命前辈的具体事迹、为党团发展所做的贡献,走近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发展的波澜壮阔历程,增强民族荣誉感,提升家国情怀。
展厅第四部分聚焦“培育栋梁 干部学校——外国语学社与渔阳里培育的进步青年”,展示了外国语学社这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干部学校。苏振兴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外国语学社创建的特殊历史背景,提到当时授课者有俄语教师库兹涅佐娃和杨明斋,日语教师李达、法语教师李汉俊等,并告诉同学们从学员里走出了刘少奇、任弼时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其中当时只有16岁的任弼时就是当时毛泽东同志推荐前来的学员,他在上海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通过重温这一段历史故事,让同学们接受了一次沉浸式的党史学习教育。
寓教于乐,互动体验强化学习,巩固党团知识
在展厅一楼的共青团知识互动体验区,全体师生共同体验了共青团知识问答、青年大学习、”青春上海”互动游戏等沉浸式参观,对团史、《团章》、团员证、团徽、入团流程等知识进行了加深复习,实现了真正的寓教于乐,在互动体验中强化学习,巩固党团知识。
“此次团日活动,我们预科班全体参观了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有同学和老师细心讲解,有精彩的室外团课,还有丰富有趣的互动体验环节,让我觉得收获颇丰。”蒙古族辛朝乐萌同学说,“我不仅对团的创建历史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也对团的诞生的不易有了切身体会,通过同学的讲解更是对俞秀松、陈望道等我之前不熟悉、却对团的诞生有重要贡献的前辈有了了解与认知。希望以后可以多多参加此类有意义的活动。”
现场团课,重温入团誓词,践行青春誓言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在纪念馆外的浮雕前,2020级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全体同学在班长哈利德江同学的带领下,胸佩团徽、面向团旗进行了庄严的宣誓,铮铮的誓言展现出了共青团员积极向上的活力和朝气。宣誓结束后,预科班的奥妮琪、依孜努尔两位同学作为现场团课主讲人,分别讲述了俞秀松和陈望道的革命故事。
蒙古族奥妮琪同学认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以史为镜,以炬取光,传承热血,砥砺前行。”
哈萨克族唐博力同学表示,“预科班同学们一起去参观了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在这里我们重温革命历史,瞻仰了革命先烈伟绩,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陈望道先生的讲解。听了陈望道先生‘手沾墨水口来尝,信仰味道终觉甜’的故事,心想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味道,这就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像陈望道先生这样的前辈还有许多,都始终怀揣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默默奉献着。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牢记历史,从自身做起,让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孟宪承书院团委副书记、预科班辅导员赛依努尔在活动最后对这一场特别的团课进行了总结,她强调,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举办这次特别的主题团课,目的在于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通过此次活动唤起每一位团员的团员意识,感悟到身为团员的初心与使命,在缅怀革命先烈、学习光荣事迹的基础上实现新飞跃,开启新征程。
文字:依孜努尔、赛依努尔
图片:陶格旗、苏振兴
编辑:孙亦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