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孟宪承书院教工党支部一图一物讲述师大的故事


孟宪承书院教工党支部一图一物讲述师大的故事

——“我与师大的故事”十月支部活动举行

“这张和儿子的照片拍摄于中北校区,当时我31岁,儿子3岁半,而照片的拍摄者正是今天在座的益建芳老师。”在1025日孟宪承书院教工党支部支部活动上,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吴薇分享了一张拍摄于1996年的老照片,“从1983年进校读书,到1988年留校工作,我与师大的缘分至今已有38年。彼时那个稚嫩的儿子,后来也来到师大求学,一张照片的背后是老中青三代人与师大的共同成长。”一图一物皆载体,一字一句话真情。为庆祝华东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本次支部活动旨在通过讲述“我与师大的故事”,抒发对母校的情感,启迪书院育人工作,体现每一位个体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同向同行。



从“学生”到“老师”,时间见证成长

复试公告、录取通知书、新入职工作照,还有毕业班会上的辅导员寄语、在师大办理的第一张手机卡……这是当天支部活动上的一幕。这些“压箱底”的宝贝,早已被打上时光的烙印,成为一段段校园记忆的载体。

一位初入师大校园的实习生、一次终身难忘的调研走访、一次与时任上海市委书记视察华东师大校园的采访经历,书院党委副书记万姗姗介绍了一张拍摄于2007年极具“特殊意义”的工作照。专职辅导员艾美伶则分享自己作为大二学生参加2014年军训和作为带训辅导员参加2021年军训的对比照片,从西操场到东操场,从学生到辅导员,角色虽在转变但缘分未止,“我吃过最甜的瓜就是我与华东师大。”学业指导办公室专员卫洁君曾就读于学校通信工程专业,她展示了与导师制作的技术仪器,在她看来,师大带给了她无限的可能,“因而我希望也能勉励自己的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可能性。”

 


从“创业”到“发展”,来日亦可期待

2013年,孟宪承书院开始实体化运行。书院副院长梁宏亮分享了一组8年前在20号楼学生社区的工作照,回忆起组建团队共同“创业”的种种经历,现场感慨万分。行政办公室主任王和带来9本工作日程本,她说往事可追忆,来日亦可期,“它们记录着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我与师大、与孟院的缘分会继续续写下去”。

“学生共享空间二楼壁画的作品叫‘白桦林’,寓意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书院专职辅导员时南充分发挥油画专业特长并与书院形象设计工作、美育工作相融合,“当时,我们自己设计、自己找材料、自己找公司印刷,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次从二楼走廊走过,仍感到十分亲切”。

 


从“青春”到“资深”,回望仍是少年

当“1990年华东师大学生食堂菜票”争相传阅,创新实践中心指导老师李桦带领大家“穿越”到上世纪末的华东师大,饭菜凭票供应、偷偷帮扶贫困学生、与室友的小插曲,他说道,日子在慢慢得变好,师大也定会越来越好!


“从青春少年到资深少年,回望历程我依旧是少年”,孟宪承书院学业指导办公室主任益建芳作为资深教师代表,特别分享了他与师大的故事,“在这里我讲授的第一堂课、承担的第一个科研项目、表演的第一支舞蹈、参加的第一场校级演讲比赛,从编外辅导员到专业辅导员,45年间正是因为热爱才坚持,因为坚持才热爱。”益建芳老师曾两次获得“上海市高校优秀学生辅导员荣誉奖”,学生是永远的牵挂,与师大、与地科院、与孟院是一路相伴的缘分。


故事荟中溯校史,薪火相传天地间。分享结束后,活动还评选出五个“我最喜爱的师大故事”,以孟院人的热爱庆祝母校生日。70年来,一代又一代师大人漫步于丽娃河畔,薪火相传天地间。吴薇表示,每个人都和华师大有很多的缘分,本次活动能深切感受到每一位党员老师对师大的真情和热爱,也愿我们能继续将爱转化到工作中,求实成就卓越,教育创造未来。


(文图:章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