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布局,孟宪承书院本年度创新创业立项申报自4月24日正式启动,至5月9日申报截止,一共有47个项目参与申报。和往年相比,今年跨学科的研究项目数量有明显增加,涉及课程开发的项目也占了相当的名额,社会调查类项目数量虽然不多,但是都紧扣时政热点,此外也有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诸如虚拟仿真实验平台、VR,也参与了申报。
前期准备
为了后续立项答辩工作的顺利开展,孟宪承书院创新实践中心承担本次立项答辩的相关工作,中心的同学们有条不紊地收集项目材料、在线上答复各类咨询、筹备答辩工作,于5月7日晚举办了立项答辩咨询会。
本次咨询会邀请了杨明烨、陈张昊两位同学担任嘉宾分享立项申报经验,以期帮助本次参与的同学们熟悉相关流程,更好地参加后续进行的答辩。两位同学都是上一年度成功立项的项目负责人,并且在刚刚结束的中期验收中表现出色,获得了国创项目资格,两位同学都为本次咨询会准备了内容精彩的讲稿和PPT,分别从选题、文献检索、队伍组合、答辩应对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和分享,近50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
立项答辩
2023年5月17日下午13:00,由孟宪承书院创新实践中心承办的2023年度“本科生创新创业培育项目”立项答辩在闵行校区教学楼顺利开展。此次答辩分为A、B、C三个会场,每场分别邀请了3位不同院系教师担任评委老师给予同学们专业的评价和建议。
答辩开始前,各会场的主持人、计时员和记录员纷纷提早进入会场进行布置,排列课桌椅、整理放置纸质申报材料、调试屏幕和翻页笔设备、测试PPT是否能正常播放,确保答辩顺利进行。
按照惯例,每组答辩包括项目陈述与评委提问两个环节。每组由一名代表借助PPT进行不超过5分钟的项目陈述,然后全体组员上台,回答评委现场的提问。
整个答辩长达四个小时,各个项目组的同学们准备充分,着装正式、分工明确,围绕研究价值、创新性、拟解决问题及成果预期呈现等方面,向评委嘉宾们陈述展示了自己的研究计划。
不少项目组都准备了制作美观、内容全面的PPT,活用各类框架图表、进度时间线、思维导图等形式呈现要点;对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也作了充分的调查,文献检索结果详尽,进一步突出项目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有的项目组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初期尝试,在项目的可操作性上有了更为详尽客观的依据。
在问答环节,评委嘉宾也针对性地提出各种问题,同时也给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的建议,比如研究内容进一步聚焦、研究对象进一步细化、项目的预期成果进一步拓展等等;其中有一个项目组的同学因为身体不适改为线上答辩,评委们在询问完问题后,也祝愿同学们早日康复。
在答辩过程中,也有部分项目存在主题与表现形式不兼容、研究内容太过庞杂、难以落地实践等问题,评委们在肯定了同学们良好初衷的同时,也建议吸收经验、进一步反思改进,或者更换选题重新研究。
经过9位评委的综合评价,最终36个项目脱颖而出,获得孟宪承书院的立项推荐,相关的项目组已经按照要求在网上提交申报材料,最终结果以教务处和创新创业学院公示为准。以下为拟推荐项目清单:
走进答辩现场
A组项目“‘天算奇观’——天文学背景下的数学建模课程开发”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反应迅速,评委老师建议具化课程评估,采用与课堂任务匹配的方法进行检测,同时课程设计应与问卷设计紧密贴合,提炼素材与知识点的对应联系。
A组项目“基于blender软件的项目化学习路径初探——以开普勒行星为例”评委老师肯定了其可行性,并给出诸多建议,鼓励运用好的工具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简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B组项目“利用‘大概念’思路赋能‘地理+诗词’跨学科课程教学设计优化路径探索——‘大气’大概念为例”评委指出项目名称关键词过多,建议提炼要点进行简化,另外在解决问题模块部分也应适当补充初步构想。
B组项目“基于项目式教学的跨学科课程教学设计模式探究——以初中阶段中国古代货币史教学为例”评委老师建议更详尽地展示课程资料,细化所要研究的问题,明确研究究竟倾向于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模式。
C组项目“准大一新生如何走出“真空期”——基于华东师范大学大一新生的混合研究“评委老师肯定了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实用意义,同时建议拓展调研数据,结合其他院校的情况对照分析,并融合一些行为心理学的知识来作为理论支撑。
C组项目“教育政策调整背景下家长教育焦虑与其责任认知关系的研究——以“双减”政策作为主要研究案例” 涉及的问题非常值得关注,评委老师指出应在问卷调查中将大学生、高中生等各个学段纳入调查对象,对受访对象进行深入访谈。
本次立项答辩的圆满举办,离不开各位不辞辛苦的评委老师,离不开每一个认真准备的项目小组,离不开每一位坚守岗位的工作人员,大家共同构建了这样一个完美的答辩舞台!也切身感受到了一次学术思辨和探究的美好历程。最后祝愿所有同学在科创的征途上不断奋进,探索未知,通过实践和总结,收获更大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