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师生午餐会不仅是华东师范大学学生民主参议的重要载体,也是学学校学生管理改革试点工程——孟宪承书院密切师生互动、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创新探索。作为书院师生直接交流的平台,午餐会倡导师生面对面沟通交流,让书院普通学子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与书院领导、老师共进午餐,多元的话题,自由的沟通,以智慧与思想激荡大脑,阐述最真实的学子心声,凝聚书院改革共识,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散发着课堂之外人文关怀的温暖光芒。
今天谁来一起吃午餐?
——孟宪承书院师生午餐会侧记
最酣畅淋漓的智慧碰撞
“书院开设的通识课程,文理相通,有利有弊”,“老师,我总感觉时间不够用,该怎么办呢”……伴着浓郁的饭香,每周四孟宪承书院的会议室里总是传出热烈的讨论声,这里汇聚了书院所有老师之力,提供全方位交流话题,进行着最酣畅淋漓的智慧碰撞。参加的老师包括书院院长、书记、辅导员、教务员、团委书记等。
书院党委书记吴薇老师每周都在繁忙的工作安排中抽出时间来参加午餐会,她尤其关注免费师范生的就业问题,每次都停下筷子认真的倾听同学们的看法。“大学培养的不仅仅是智商而是智慧,不仅仅是情商而是情怀,要学会给予自己的大学梦想以关怀,大学要培养的是具有大师精神的人才,不但要做好自己,更要学会影响别人。师大出大师!”她在11月14日的午餐会上鼓励莘莘学子朝着自己的大师梦想前进,培养自己的大师精神。
“我觉得人这一辈子的意义并不是靠某一件事情来决定的,而是由所经历的事情之间构成的相互意义来建构的。” 梁宏亮老师在回答地理专业黄玉同学关于“意义”的困惑时这样分享到。
“专业学习就像人的身体,而技能和交往就像人的双手,少了双手的协调走路会不稳,同学们,学会平衡三者很重要”……午餐会上老师们分享让同学们深受启发。
最焦点共享的热门话题
午餐会的组织设置了独具特色的主题和专场,午餐会主题则根据在活动前统计好的同学们的需求来确定。迄今,孟宪承书院师生午餐会讨论了“书院13级新生学习与生活适应”、“时间规划与管理”、“师范生·师范性与学术性”、“书院发展与学子成才”等系列主题,举办了文、理科、艺体生专场、学生党员专场、无职务学生专场等多场有代表性的学生专场,旨在全方位了解书院学生的真实想法,促进书院和书院学子的发展。
同学们对大学生活有什么感受?在听到数学专业的13级同学们纷纷提出课业难度大时,负责老师表示:“如果同学们都认为课程太难,那么书院方面可以安排补课,或者建议授课老师放慢节奏。同时,同学们要主动适应大学的不同之处,学会自己寻找信息。”同学们对人生导师制度有什么看法? 13级化学系的刘艺炜同学谈到:“不同于学导给我们生活学习细节中的帮助,人生导师则给我们大方向的指引,是对于学习的指导、人生的解惑,是更权威的导向。”老师们建议:希望同学们带着问题思考,真正学会利用资源,总结成长的经验,让自己的每一次经历都有收获。
同学们对学生部门工作有什么建议?团建中心主管黄英樱同学在午餐会上感慨道:“我们有幸见证了孟院和孟院的学生会从实体化到如今初具规模的过程,希望今后能够打破原先的传统,真正做到社区化管理,打造我们的孟院文化”。……与中心主管们的这一连串讨论以及他们建设性的意见引起了老师们的深思。
最亲密无间的共同成长
13级英语专业的乔慧杰认为:“通过与书院师生的沟通交流让我们有了很强的主人翁意识,孟院需要我们与老师们共同努力将它建设得更人性化,更有品质。而我也会在会后对探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午餐会时间真是太短了,以后我可不可以不占用其他同学的名额来旁听?我可以不吃午餐的!”同学的感叹引起老师们哈哈大笑,每次参加午餐会的同学总感觉意犹未尽。
“走上教师岗位后,我想把午餐会这种形式延续下去。在一个沐阳随风的傍晚和学生们共进晚餐,谈谈英美小说英剧美剧,谈谈我大学的那些事儿。”英语系的李扬同学在参加午餐会之后,这样写道。
60分钟的午餐时间,20平米的活动室,充分民主、自由开放,简单美味的午餐,轻松随意的氛围,书院师生在这里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午餐会已经成为书院师生“共同成长”之地。
孟宪承书院团建中心 供稿
20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