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乡调查报告



一、项目背景:

从刚刚填报志愿结束,远离高考时无比激动的心情;到打点行李,坐上火车,前往学校的一份憧憬与不安;再有初到学校,对周围一切都感到好奇的喜悦;却不知为何,到了最后,演变成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

有的吃货这样说:故乡,是一道色香味俱全而又上好的美味佳肴,诱惑远方的游子不得不去品尝。回想起家乡的食物,总有种让人口水直流的冲动,想家乡,念家乡风味,忆家乡,品家乡美味。再次回到家乡的我们,或许会有更深的体会。几个吃货,回到家乡,于“吃”中品味故乡,于“吃”中凝结故乡情。

二、调查情况:

整体介绍:三个人,三种不同的地域特点,孕育出了三种不同的家乡美食。自东向西,自南向北,三个不同的食物故事,从此展开。

 

 

 

陕西篇

   食物历史背景:(公元前231~前2l3年)秦始皇鼎盛时期!秦始皇在位时,南郑今(汉中地区---十县一区)有稻田十万亩,有一年久旱不雨,稻田干枯,打下的稻谷尽是稻秕,碾出的大米质量太差,无法向皇帝纳贡,农民们深恐欺君之罪,非常焦急恐慌。当时有位姓朱的农民,,他将打下的新大米用水拌湿之后,用专门用来碾米的水磨碾子把大米碾成糊状,然后倾倒在甄蓖上蒸熟切成条状,名为大米皮子,大家尝后个个称奇。他带着面皮和纳贡的人来到秦镇,将面皮献给秦始皇,皇帝吃了面皮美味可口,倍加赞赏,并令今后汉中地区的贡物只能献大米皮子。后来在他逝世的汉中地区农民家家户户都有蒸面皮的水磨碾子器具,以便天天蒸面皮吃! 


 

 

  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改名“面皮”。

汉中还流传着一个“面皮知府”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汉中人张某在河南汝阳当县官。有一年朝廷派钦差大臣到汝阳视察,张知县未备酒宴,只有家乡的面皮简单招待。钦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觉胃口油腻,一尝面皮,喜之不尽。问起制作方法,张知县一一奉告。钦差回朝不久,张知县就提升为洛阳知府。人们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面皮讨得钦差心欢,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传回汉中,被老百姓戏称为“面皮知府”。但令人遗憾的是,北京人至今不会蒸面皮。可能是钦差大人把制作方法全忘了,即使想吃也做不出来。

原材料:优质大米、辣椒、酱油、醋、蒜泥、味精一一俱全。尤其辣椒,是最上味的调料,倘缺少了红油辣椒,便少了魂,配上汉中地区特有的朝天椒,那滋味,爽!

 


制作工艺:以当地盛产的优质大米为原料,头天将大米淘净,浸泡磨成浆,浆不可过稠过稀,以薄糊状为宜,然后以特制的白铁皮平底圆锅盛浆,置滚水中,稍烫便熟。提出平底锅,凉水中略浸,以筷头顺锅沿一旋,反扣,一张雪白柔软的面皮子便成了。将面皮抹点熟油,叠折后用刀切成指头宽的面条。这面皮柔韧平常,入口绵软,光滑细腻,口感极佳。当然,面皮离不陪衬,一般加点黄瓜丝或滚水氽过的豆芽,菠菜,多为爽脆之物,彼此相得益彰。此外,绝少不了调料:酱油、醋、蒜泥、味精、辣椒、芥末、芝麻酱、香港、一一俱全。尤其辣椒。是最上味的调料,倘缺少了红油辣椒,便少了魂。

历史及现状:在汉中,无论是星际酒店还是街头小店,餐桌上总有这么一道菜,即可在高档餐厅一展风采,但却始终无法扩大规模。成为全国性美食。

我的感受:

面皮随想

 


虽然刚刚来到大学不过数月,却让我有了十几年来难以理解的感情。在这里,我懂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懂得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以前十几年都没理解的诗词,却不知为何在这短短几个月里,统统印在了脑里。怀念家乡,怀念家乡的山,怀念家乡的水,怀念家乡的一草一木,而最让我怀念的却是家乡的面皮。

相传面皮千年下来,王朝更迭,斯人已逝,而面皮的基本做法却已延续千年。而那其中的味道,却在时间流逝中越来越浓香。

把米磨成浆,用水蒸成饼,揭下来后,上面刷上清油,稀稀落落几刀,捞进碗中,加上油盐酱醋独特的搭配,最后在泼上由陕南朝天椒制成的辣椒油,一碗地地道道的汉中面皮就这样完成了。

犹如汉中的地理位置一般,位于中国气候的南北分界线旁,面皮的制作过程好似北方豪迈的汉子,简单直接明了,不用太多繁琐复杂的手艺,就可以完成。而它的味道却好似南方温婉的姑娘,让人缠绵流连。

晶莹剔透的面皮入口之后,只感到一种爽滑,紧接着的是朝天椒的辣味,而面皮滑入肚中后,却只在嘴中留下了辣椒的清香。让人留恋,让人回味。

也难怪从前的汉中游子回到家乡,老母亲的便会磨米打浆为归家的孩子们蒸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皮,如此美好而让人回味的食物怎么不让人心动呢?

也许正因为有这千千万万个老母亲,汉中的面皮并未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被时光消磨殆尽,没有变成失传的家乡食谱。在汉中,无论是星际酒店还是街头小店,餐桌上总有这么一道菜,即可在高档餐厅一展风采,亦可在街头巷尾供人品尝,雅俗共赏,淡然处之。处世之道由面皮得以!

走之前,来到一处老店,吃过一碗家乡的面皮,坐上了开往学校的列车,看着窗外连绵不断的秦岭,心中不知在怎么的,想起了《舌尖上的中国》的一段话。

原来这,是面皮的味道,是山的味道,是水的味道,是云的味道,是亲人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


内蒙古篇

 

 

 

1.调查情况:

食物历史背景:奶食被蒙古族人民视为珍品,每逢拜年、祝寿、招待宾客、喜庆宴会等首先以品尝奶食、敬献奶酒为最美好的祝愿,这是一种神圣的礼节。客人即使七八十岁,大过主人几倍,也要跪接盛满乳汁的银碗,不是给主人跪,是给乳汁跪。另外,如迎送远征的亲朋也要予以尝奶、敬献奶食,以示祝愿。每逢祭奠衮山神、敖包、苏丽德的时候,也要用新挤的鲜奶向上天和圣主祭酒。可见奶食品对蒙古民族的生活当中是多么的重要。

原材料:牛奶,羊奶

制作工艺:制作,无机械加工

历史及现状:曾经是每家必备的食物,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随着一代人年事渐高,这些古朴的味道也渐行渐远。

我的感受:

奶食食记

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l奶油,制法及名称较多。通常是将鲜奶装入桶、罐等容器中发酵。待其变酸后用木棍上下反复搅动,直至奶和油分离,漂

 

 

浮在上面的白色油脂,撇出来就是奶油。用它拌食炒米炒面鲜香可口。把这种奶油放入锅中加热并慢慢搅拌,还可熬炼分离出一种黄色的油脂,这就是黄油。黄油下面的沉淀物叫酥油渣。黄油是奶之精华,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经常食用可安心养神,润肺通络,明目增寿。 奶酪,也叫酸奶子。其制法是将鲜奶置于缸、罐、盆等容器中,令其自然发酵凝结,这种乳浆分离后的凝状物即为奶酪。赤峰等地还有一种制作奶酪的方法,是将鲜奶放入锅中加热,一边用勺扬洒,一边将浮起的泡沫取出放入另一容器中,待这些泡沫冷却凝结即成奶酪。奶酪可清饮,也可拌炒米拌饭食用,清凉可口,消暑提神。 奶豆腐,其制法是将提取出奶油的酸奶子放入锅里熬煮,使水分蒸发,奶液逐渐凝固,然后将其装入各种形状的奶豆腐模子中固定成型,阴晾风干即可。也有的是将酸奶加热后冷却,然后装入粗布口袋中过滤挤压,浓缩后再压制成各种块状的奶豆腐。奶豆腐可酸可甜,制作时加糖即甜,不加糖则酸。晒干的奶豆腐可以存放很长时间,日常可和以炒米奶茶食用,外出放牧或远行又可以充当干粮

l奶皮子,蒙语称,“乌如木”、“乌日莫”。汉语的意思就是“白色的食品”。是把骆驼鲜乳倒入锅中慢火微煮,等其表面凝结一层腊脂肪,用筷子挑起挂通风处晾干即为奶皮子属鲜奶中的精华奶皮,蒙古语称“乌如木”,是奶食品系列中的佳品,营养价值颇高。制做奶皮工艺简单,但用料很多。味纯香,营养丰富。加上奶茶、奶果子、炒米食用,为招待贵宾的佳品,曾被称为“百食之长”,无论居家餐饮、宴宾待客,还是敬奉祖先神灵,都是不可缺少的。因地区不同,其品种和制作方法也不尽相同。主要有奶皮子、奶油、奶酪奶豆腐等。奶皮子是指牛、羊奶上面漂浮的一层脂肪和奶蛋白的混合物,其味有奶香和脂肪香,略有甜味,十分可口。提取的方法是一般在傍晚挤牛奶羊奶,静置一夜后,第二天撇去上面的浮油,这种浮油,像奶子结了一层皮,所以称其为奶皮子。制作奶皮子时,将锅里的奶子煮沸,多次拂扬冒起泡沫后,形成一种粗粒麻状的油层,取出凝结后就是奶皮。炖制奶皮要掌握火候,为使油层加厚,及时铲下锅沿上的粘贴部分并多次添加生奶。加奶和火候适当就能取出比较厚的奶皮。火小奶皮淡薄,火大了则味焦。熬奶皮子的时候,有时也要往锅里放些糖,以便使奶皮子带点甜。大多数人家是晚上熬奶皮子,经过一夜的时间,第二天就会在熬过的奶子上结一层厚而多皱纹的表皮,这就是奶皮子。每七斤生奶能制出一斤奶皮子,是为上乘。做好的奶皮子要用一根干净的木棍从中间挑起,然后找一个阴凉通风的地方晾干,不能直接暴晒在太阳下,因为这样会使奶皮子变黄变硬。等奶皮子干了之后,就用一个半圆形的笸箩来存放,以备冬春季节食用。取奶皮剩下的是熟奶,熟奶可以做奶酪,加酸奶或者直接饮用。锅底残留的叫锅巴,对煮奶锅巴,牧区儿童是最喜欢吃的。

奶豆腐。

 

 

   

   有两种做法:将出白油后的酸奶子,经慢火熬煮,放入布袋压榨成为酸奶豆腐;另一种是,将奶放入器皿中发酵,将上面一层“卓口”取出后,再放入锅中煮沸将酸奶汤抛出,经多次搅拌后,再倒入木模中,便成各种型块,然后切成长条或小放块,在太阳下吹晒、晾干,即成为奶豆腐。是牧民冬季的奶食品。
奶豆腐蒙古语称“胡乳达”,是蒙古族牧民家中常见的奶食品。味道有的微酸,有的微甜,乳香浓郁,牧民很爱吃,常泡在奶茶中食用,或出远门当干粮,既解渴又充饥。还可以做成拔丝奶豆腐,其软韧牵丝为断,是宴席上的一道风味名菜
奶豆腐,分为生奶豆腐和熟奶豆腐两种。熟奶豆腐的做法是,把熬制奶皮剩下的奶浆,或提取酥油后余下的奶渣,放置几天,待其发酵。当奶浆或奶渣凝结成块时,用纱布把多余的水份过滤掉。然后将固体部分,在锅里文火煮,边煮边搅,直到粘着程度时,再装进纱布里,把黄水挤出。这时就可以装馍压制成形,或置于木盘中,用刀划成各种形状;生奶豆腐的做法是,把鲜奶发酵,使其变酸后,倒入锅里煮熬,奶浆就变成老豆腐形状。然后在纱布中,挤压去水份,装模成形,奶豆腐色泽乳白为最佳。奶豆腐可现吃,柔软细腻,十分可口,也可晾干久存食用。

奶酪又叫乳酪,历史悠久,辛弃疾写过“香浮乳酪玻璃碗,年年醉里偷尝惯”。

 


  奶酪是用牛羊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的食品。乳白滑润,入口即化,香甜爽口,奶酪是在清朝的时候成为北京的是夏季喜欢的清凉食品,但是由于制作奶酪费事费力,目前也已无供应。昔日北京以天桥市场的奶酪最为出名,有记载“新鲜美味属燕都,敢于佳人赛雪肤,饮罢相如烦渴解,芳生斋颊阔与酥。奶酪的制作方法是:将未制成酥油原油撇出来,剩下的奶子倒入干净无锈渍 的锅内,置温火熬1-2小时后,奶子便发生了质的变化,呈白色的东西大量沉入 锅底,上面是一层黄水。然后,将其倒入干净的坛子内,隔夜晾凉。次日,把它倒 在布兜里,挂在房梁上,下面接上瓷盆,连夜控水。水淋干后,倒在盆里,放上适量白糖。手抓一把,使劲攥,奶渣便从指缝间挤出来,或用粉条机把它压出来,即 制成了奶酪。

l酸奶,蒙古语称“艾日格”,是牧区消夏避署之佳品。
酸奶,分生酵酸奶和熟酵酸奶两种。其制做方法是:把挤出的鲜奶,通过纱布 过滤后,倒入直径三十厘米、深为一百厘米的木筒或
铁皮筒内。用一根顶端有木板的木棍,上下翻搅鲜奶。待融于鲜奶中的奶油,漂浮到表面后,就用勺子将奶油舀出。把纯鲜奶依然置于筒中,并加盖密封,促使其发酵。在发酵期间,温度要保持在十五度以上。两天之后,鲜奶就有酸味了。发酵的时间越长,酸奶就越酸,从不会腐坏变质。
制做熟酵酸奶,方法也十分简单。将鲜奶倒入锅内烧开,待熟奶晾温时,适量加进上次留下的酸奶,其作用类似
发面的酵母,然后放置在通风处,使其发酵。几个小时后,熟奶就变酸了。酸奶越酸味越佳。
酸奶富有营养,具有滋
补气血作用的美容功能。常饮酸奶,可使皮肤增白。由于酸奶中含有乳酸菌,其对肺结核消化不良、心血管等病症,均有明显的疗效。若是出门远行,喝上几碗酸奶,真是沁人心脾,既能充饥,更能解渴防署。
黄油从制作工艺来分,可以分为 生黄油(从生牛奶直接制作),超细黄油(只能采用巴氏消毒过的未经冷藏牛奶或奶油),细质黄油(采用部分冷冻过的牛奶)。在口味上,还可以分为原味,半盐和加盐的黄油。

l黄油分食品黄油和润滑黄油,润滑黄油又称润滑脂,是润滑油的一种。

 

 

这里重点介绍食品黄油:蒙古语称“希日陶苏”,其味道独特纯香,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牧民招待宾客的佳品。黄油可以从奶皮子里提,可以从白油中提,也可以从鲜奶凝结出的油皮中提取。若用鲜奶提取,要把奶放在一个筒状容器中,把一个一头带有圆板的棍子的带板子的那头放入牛奶或羊奶中,不停的上下搅拌,在搅拌了大约几百次之后,就会在奶的上方漂起一些白色的半固体,用筛子出白油,挤干水分,再经过提炼就变成了黄油。若从奶皮子中提取,则要在奶皮子攒多以后,经过一夏天晾干,然后将其放入锅中煮,慢慢搅动,渐渐地就可以看见锅中分离出上下两层:上层黄色,下层白色,黄色的油脂便是黄油了。白色的叫酸油。若从白油中提取,则要将白油倒入锅中加热来炼取。将白油倒入锅中,用温火慢慢熬炼,用勺频频翻动,当水汽没有了,色泽呈微黄时,即制成。为防止炼得过火会带有煳味,在炼的过程中要加入一把阿木苏(什锦粥)一起炼,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取白油中的水分。炼过的阿木苏称为黄油渣。由于其油性大,酸度浓,可加茶饮用。若从鲜奶凝结出的油皮中提取,首先还是要用刚挤的鲜奶中撇出浮在上面的油层,然后倒进锅里,用温火加热同时搅动。待烧开后,黄油便会浮出,渣滓下沉,将黄油撇出,剩下的也是黄油渣,不过这种黄油渣非常的酸。黄油营养极为丰富,是奶食品之冠。因为五、六十斤酸奶才可提取二斤左右的黄油,足见其珍贵。为食用方便,牧民常把黄油装在器皿或牛羊胃囊内。黄油具有增添热力、延年益寿之功能。寒冬季节人畜受寒冻僵时,常用罐饮黄油茶、黄油酒来解救


l新疆篇

 

二、调查情况:

1.食物历史背景:

一般认为馕是从中西亚传入我国的,它是农耕文明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有在烤坑中烤制出来的才叫馕,反之,即使形状类似,也不能称为“馕”,它是有特指的。馕在新疆的历史十分悠久。有人认为它是维吾尔族人发明的,但是考古出土的证据却不能印证这一点。1972年,新疆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古墓中发现了残馕,其制作形式和现代维吾尔人的主要食品馕完全一样。经专家鉴定,这些残馕是公元640年的葬品。而我们知道,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人这时还在漠北高原。

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黠戛斯出兵10万,攻占了回鹘汗国的牙帐,回鹘汗国灭亡,部落四散。南逃的回鹘为唐朝收编,安置于淮河南北,后来融合于汉族。东奔的回鹘投靠契丹,逐渐融合于其中,所以辽时有“契丹半回鹘”的俗谚。被黠戛斯掳掠的回鹘融人黠戛斯人中,西进的有一部分留在河西走廊,演变为现在的裕固族,另—部分进入吉木萨尔、吐鲁番,以后逐渐进入到塔里木盆地,并先后建立了甘州回鹘国、西州回鹘国、龟兹回鹘国、喀喇汗王朝西回鹘国。这时候已经是吐鲁番出现陪葬馕几百年以后的事了。可见,馕最先由维吾尔族发明一说还不能成立。但是,馕的确是由维吾尔族人民使其发扬光大了,现在,馕不仅是维吾尔族喜爱的主要食品之一,也成为其他很多民族喜爱的食品。

2.原材料:

馕在新疆的历史悠久,古代称为“胡饼”、“炉饼”。馕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多为发酵的面,但不放碱而放少许盐。馕大都呈圆形,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间薄,边沿略厚,中央戳有许多花纹,直径足有40-50厘米。这种馕大的要1-2公斤面粉,被称为馕中之王。最小的馕和一般的茶杯口那么大,叫“托喀西”馕,厚约1厘米多,是做工最精细的一种小馕,还有一种直径约10厘米,厚约5-6厘米,中间有一个洞的“格吉德”馕,这是所有馕中最厚的一种。馕的花样也很多,所用的原料也很丰富。

3.制作工艺:

一般见到的只是馕的最基本的一两个品种,其实馕的品种很多,《突厥语大词典》中提到了11种馕,1984年出版的《维吾尔族食谱》则详尽地介绍了20种馕的制作方法。虽然馕的品种很多,但古今制馕的主要原料和基本方法是不变的。它的主要原料是面粉(小麦粉或玉米面粉)、芝麻、洋葱、鸡蛋、清油、酥油、牛奶、糖、盐。用发酵面或死面制作。 《突厥语大词典》中的“巧莱克馕”现在称“托喀西馕”,其大小如一般茶杯口,厚约1厘米,是加工最精细的小圆馕。“告尔丹馕”最厚,直径10厘米多,中间有小窝,汉族人称之为“窝窝馕”。“艾曼克馕”直径可达50厘米,成为馕中之王,这种馕每个要用1—2公斤面粉,中间薄而脆,边沿厚而软,中央戳以花纹。 “埃特买克”指熟得很好的油馕。这些馕一般都是用发酵面烤制的。还有一种油馕,是用死面揉入清油或羊油,擀薄后烤制而成,《突厥语大词典》称之为“琵斯凯其”,现代维吾尔人称之为“喀克齐馕”和“比特尔馕”。另有一种加工更为精细的死面馕,该馕用一层面一层油拧在一起,擀薄后烤制,现代维吾尔人称之为“喀特玛馕”,《突厥语大词典》称之为“亚哈馕”。这种馕多用于节日喜庆时招待宾客。把肥羊肉切碎,加上油、盐、洋葱和一些佐料,然后包在发酵的面里,制成肉馕,现代维吾尔人称“阔西馕”。《突厥语大词典》里还介绍过现在一般市面不曾见到的“甜肉馕”,它是“把肉煮得烂熟后,掺酥油和糖,再煮得变稠,然后和面烤制食用。”在馕的表面抹一层冰糖水,烤熟后表面亮晶晶的,这种甜馕现代维吾尔人称为“酉克曼馕”。

馕,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馕的品种很多。据考证,“馕”字源于波斯语,流行在阿拉伯半岛、土耳其、中亚细亚各国。

馕坑呈圆形,以土烧制而成。添加羊油的即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沫等佐料拌馅烤制的乃为肉馕。将芝麻与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剂成分、面饼形状、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馕的名称也就相应而别。传说当年唐僧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带的食品便是馕,是馕帮助他走完充满艰辛的旅途。通过这个美好的传说。烤馕是吐鲁番维吾尔族最主要的面食品。“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可以一日无馕。”足以证明馕在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2]

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于新疆干燥的气候;加之烤馕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各族人民喜爱烤馕就不足为怪了。

4.历史及现状:

馕的品种很多,新疆各个地方的做法有别,各个民族的也有一些自己独特的做法。比较常见的馕有:

油馕:表面有芝麻或斯亚丹(黑色 类似芝麻 并非芝麻),一般白芝麻或斯亚丹,馕烤熟后表面抹油,看着油酥。

 

奶子馕:奶子馕比较厚,面里和着牛奶,烤的时间久,外壳较厚,吃着有奶香。

 

葛尔丹馕:也叫窝窝馕,很厚,中间一个窝,表皮酥黄发亮,一般有芝麻。

芝麻馕:与油馕差不多,两边均有芝麻因而得名芝麻馕。

皮牙子馕:皮牙子就是洋葱,把皮牙子和到面里,做出来的馕带着皮牙子的香味。皮牙子馕也有几种,最经典的是皮牙子奶子馕,又有奶又有皮牙子,两种味道配合很受人们喜爱。

玉米馕:玉米馕有只用玉米面做的,有玉米面和小麦面混合做的两种馕。玉米馕的味道有点像窝窝头,略带甜味。

荞麦馕:加了荞麦的馕带着荞麦的褐色,形状和玉米馕相似,淡甜味,可以补充一些人体必须的营养。

小结:现如今,馕已然成为新疆各个地方的重要美食,不管是招待自己家的亲人,还是远方的客人,馕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制作工艺越来越丰富,拓展了许多新的馕的品种,制作过程也更透明、更干净卫生。作为一个新疆人,这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家的味道。

 

 

 

5.我的感受:小时候我家邻居就是一个民族人, 在楼下打了一个馕坑, 每天都会打馕来卖。 那时候的馕不大,大多是窝窝馕和皮牙子馕,小朋友很调皮, 会乘他不在把窝窝馕的中间部分用小拳头打下来,变成了一摞摞的圈圈空心馕。十年过去了,每次聚会都会有人将这个故事翻版来说,那快乐就和笑声一起在空气中荡漾开来!

走进馕的世界,感受民族特色饮食吧!

后期总结:

家乡特色食物困惑反思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我们所选的这些特色食物,是让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无比怀念的东西。这些便是家乡的味道,也是家乡的记忆。也许我们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要是在这里能吃到它们该多好啊!究竟是什么限制了这些食物的向外发展呢?

我们分别拿来自陕西和来自新疆的食物进行分析,发现一个奇怪的死循环。


 

 

 

有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觉,地理的特殊的条件铸就了食物的成功与特色,但也成了限制它们发展的致命因素。也许有人会说:“家乡的特色就因该留在家乡,干嘛要让它们扩张。”但在内蒙古奶食的遭遇让我们不禁有点危机感。

在内蒙古,由于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游牧居民进入城市里生活。奶食,已不是人们的必须食品,所以手艺在城市化的侵蚀中日渐衰弱。随着上一辈人的渐渐老去。这些古朴的味道也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小组中的一位同学也表示,这种东西已经很少可以见到了。一如王朝更迭,曾经是每家每户必备的餐桌之王到今日的少有人尝,不免有点悲凉。

同时,如果家乡的食物能够得到其他地方的人们的喜爱,不仅我们的心里会有种自豪感,同时也可以根据当地的食物特点,发展新的食物品种,想必也是“极好的”。

可以说,特色食物当自强。通过我们的观察,家乡的这些特产,也的确在向外发展中,比如汉中的凉皮在全国各地都有店铺,馕也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品种,奶食也是有了新的传承。

并由此我们提出以下意见:

1.连锁店模式:1+1>2的道理我想谁都知道,想要将家乡特色食品发展成像肯德基这种的超大型企业,联合是必经之路,唯有这样,才能集中更多人的智慧,做大做强。比如,汉中凉皮,已有网上加盟的广告。

2.改进食品工艺:食品的工艺有些太过复杂,而且地区局域性极强。基于其他地方的特点,发展成适合当地口味的食品,才会有更大的机会。

3.加强宣传

同时一些成功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去观察的,比如:沙县小吃,重庆鸡公煲等等。

 

图文供稿:舌尖上的家乡小组

2013级数学小组

                                                 2014年2月17日